张贴论文格式要求

  • 本海报中英文字体统一采用“华文宋体”,通常的Windows系统均自带改字体。 
  • 本海报大小尺寸为 0.8*1.8(米),纵向。
  • 根据文章结构合理安排Poster内容,力求简练、清楚,最好分条目撰写,避免大段落文字论述。
  • 请严格控制Poster版面内容(共一页),不足的地方请留白,切勿将引导文字留在版面内。
  • 基金支持和作者信息请置于Poster底部。
  • 请严格按照上述模板格式排版,Poster中所附的图和表的总数限制在5幅以内。由于文字较多,无法按照规定格式完成的,可作适当调整。
  • 海报请自行打印,多谢配合。

 

组织机构

        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系列学术年会,其宗旨是为海外过程控制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研讨和报告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以推动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第 35 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定于 2024 年 7 月 25-27 日在具有热带海滨风光的海南省三亚市举行。会议由海南大学承办,《控制工程》编辑部协办。大会诚挚邀请海内外同行投稿并参加大会,共同交流学术成果。
投稿论文应是未在正式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过的中英文稿件。CPCC 2024 录用的论文出版论文集(电子版),并在中国期刊网上公开发表论文摘要,便于同行交流与引用。会议设立张钟俊院士优秀论文奖、优秀学生论文奖及优秀张论文奖等。CPCC 欢迎广大同行对于已经发表或者新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摘要投稿,到会参加交流,但不进入会议评奖论文。
        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将邀请著名过程控制学者做大会报告、主旨报告等,并邀请过程控制界一批杰出的青年才俊进行主题研讨。会议将搭建高规格过程控制的学术交流平台,涵盖多方主题,紧扣热点方向,热忱欢迎广大同行学者投稿参会交流。


主办单位:

中国自动化学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

承办单位:

海南大学

协办单位:

《控制工程》编辑部

指导委员会名誉主席:

孙优贤(浙江大学)
吴    澄(清华大学)
吴宏鑫(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指导委员会主席:

柴天佑 (东北大学)
桂卫华(中南大学)
钱    锋 (华东理工大学)
唐立新(东北大学)


指导委员会委员:

黄德先(清华大学)
于海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孙彦广(冶金自动化所)
张宏建(浙江大学)
朱群雄(北京化工大学)
王    伟(大连理工大学)
丁进良(东北大学)


会议总主席:

唐立新(东北大学)


程序委员会主席:

李少远(上海交通大学)


程序委员会副主席:

唐荣年(海南大学)
朱群雄(北京化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

过程控制专委会委员及部分特邀专家

 

程序委员会区域主席:

美    国:秦泗钊(美国南加州大学)
加拿大:黄    彪(加拿大 Alberta 大学)
港澳台:姚    远(台湾清华大学)
澳洲/欧洲:王殿辉(澳大利亚筹伯大学)


大会报告主席:

高福荣(香港科技大学)
苏宏业(浙江大学)


大会出版主席:

丁进良(东北大学)


专题研讨会主席:

黄德先(清华大学)
于海斌(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钱    锋(华东理工大学)


张贴论文主席:

阳春华(中南大学)


组织委员会主席:

李    创(海南大学)
谢小峰(海南大学)
胡文锋(海南大学)
钱    呈(海南大学)

CPCC2024官网及论文评审系统:

庞 戈(浙江大学)

论文评奖

为了纪念张钟俊院士推动我国过程控制学科的发展,大会设立“张钟俊院士优秀论文奖”,鼓励理论创新和技术应用,在会议投稿论文中遴选并经评奖委员会评审和到会宣读答辩,确定最后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张钟俊基金会颁发奖状和奖金。

大会同时设立“学生优秀论文奖”,获奖者由专委会和组委会颁发奖状和奖金。

谢谢您对第3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的支持!

第3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关于会议注册及住宿预订的补充通知

如您已经注册并预订了住宿,请忽略此通知。

第3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

关于会议注册及住宿预订的补充通知

尊敬的各位学者、专家、参会代表:

欢迎您参加第3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自2023年6月8日第一轮会议通知发布以来,组委会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学者、专家、工程技术代表等的踊跃注册报名,也感受到了各位学者、专家及企业家对于探讨过程控制前沿领域的急切需求。此次会议的承办地贵州省贵阳市目前正处于各大会议及旅游的高峰期,会议承办酒店贵州饭店及周边酒店的接待能力已经趋于饱和。会议组委会在前期已经对注册参会的嘉宾代表做了回访,积极协调贵州饭店,以解决参会代表在贵州饭店主会场的住宿需求,目前贵州饭店已无迎宾楼(房价460元、490元)房源,只剩下少量贵宾楼(房价650元)房源。

组委会近期积极沟通主会场周边酒店的房源,确定了距离主会场5kM的贵山和泰酒店作为后备酒店,会议期间将提供至主会场的摆渡车服务,该酒店的房源也有限,因此,请各位参会代表尽快注册报名并尽早安排自己的住宿及行程,还未预订住宿的代表可以通过以下链接预订后备酒店并加微信(18585045322)入群,也可以自行预订其他酒店。

请上述参会代表请及时将结果反馈至会务组秘书处,请将以下表格反馈至会务组邮箱:76186684@qq.com会务组秘书处联系人:王霄,18585045322。会务组住宿统计截止时间为2023年7月15日。

https://wx.huieke.cn/1494575244/hotel/listing?eventid=1667315700&orgid=1494575244

CPCC 2023会务组秘书处

2023年7月12日

CPCC2023 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Plenary Reports)

  • 报告

时  间: 7月22日09:00—09:50

地  点: 会议中心一层大礼堂

报告人: Prof. Rolf Findeisen(德国马格德堡大学)

题  目: Integrating Machine Learning and Predictive Control for Safety in Autonomous Systems

主持人: 高福荣 教授(香港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

The field of autonomous systems, spanning from robotics,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consistently strives for enhanced safety and optimal performance. This is necessary not only under known conditions but also across a broad operational range. These systems and their contexts are often complex and unpredictable, presenting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How can we achieve consistent, high-quality results amidst such uncertainty?

In this talk, we focus on meeting this challenge by integrating predictive control with machine learning methodologies. Specifically, we employ tools such as Bayesian Neural Networks and Gaussian Processes to ensure dependable, optimal control and planning of autonomous systems.

Machine learning enables these systems to adapt based on collected data, thus personalizing control and planning tasks for each operation. Concurrently, predictive control leverages the learned models, cost functions, references, or disturbances to ensure safety and optimal performance.

We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incorporating system-specific knowledge and attributes into the learning framework. By considering factors such as controllability and constraint satisfaction, we can promote predictable, secure, and optimal system behavior.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proposed methods, we provide examples from various domains. These include robotics control, drone operations, autonomous driving, and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 control.

个人简介

Prof. Rolf Findeisen received a Diploma in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in Engineering, an MSc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and a Dr.-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tuttgart. He had research stays at ETH Zürich,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EPF Lausanne,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and NTNU Trondheim, Norway. He leads the Control and Cyber-physical systems laboratory at TU Darmstadt. Rolf has been/is editor and associate editor of various journals, e.g., 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ed Systems, J. Optimal Control Applications, and Methods and Processes. He was the IPC Chair of the IFAC World Congress 2020. The research interests of his group include the control of autonomous systems, predictive control, fusing learning and control, cyber-physical systems, uncertainty, and robustness. Applications span from mechatronics, robotics, and autonomous driving, to 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processes up to medicine.

 

  • 报告二

时  间: 7月21日10:00—10:50

地  点: 会议中心一层大礼堂

报告人: 乔旭 教授(南京工业大学)

题  目: 学科交叉促进化工行业绿色智能发展的思考

主持人: 李少远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内容摘要: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正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但也面临能源、环境、安全的多重挑战,减碳任务极其艰巨,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目前的化工污染物治理基本上沿用了公共环境治理的通用技术,化工安全仍停留在信息化管与防的阶段。我们认为污染物治理离不开化工分离与反应技术,通过高效分离可以使污染物脱离气、水、土等载体,或得到资源化利用,或经富集后得到精准治理,气、水等载体超低排放或循环使用,先进反应技术则是污染物精准治理的最有效途径。化工“本征安全”的核心在于工艺与装备不存在固有风险,遵循“最小化原则”开发高效反应分离单元并加以集成,建设工业规模生产装置,就可以让“风险远离我们”,从而改变目前“我们远离风险”的传统本质安全思维。

污染物治理的化工分离反应技术路径决定了环保装备的化工属性,使得化学品生产与污染物治理装置一体化成为可能。化工装置的自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因化工过程的非线性和高度偶联,智能化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一体化装置中的环保单元,因为污染物分离反应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控制方案。由高效反应分离单元集成建设工业规模装置超越了传统化工工程放大的范畴,单元的特定结构、集成方式、流体均布、温度压力分布、故障诊断与决策等诸多因素,对集成装置的设计运行均有直接影响。通过化工、控制等多学科交叉,共同探讨并解决化学品生产与污染物治理一体化装置控制问题,开发高效反应分离单元集成系列技术,从而实现化工生产的绿色、安全、智能三位一体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个人简介:

乔旭,1962年3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致力于绿色工艺技术、反应分离耦合、废弃物资源化与精准治理和化工本征安全等领域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或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申请和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0余件,一批工业化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一等奖各1项;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个人,第三届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等。

曾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十一届江苏省政协常委,第十五、十六届南京市人大常委等。

 

  • 报告三

时  间: 7月21日10:50—11:40

地  点: 会议中心一层大礼堂

报告人: 周东华 教授(山东科技大学,清华大学)

题  目: 非平稳工业过程异常监测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主持人: 阳春华 教授(中南大学)

内容摘要:

非平稳工业过程是普遍存在的, 保障其安全平稳运行十分重要, 因此此类系统的异常监测在过去的20多年里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已产生了大量方法。本报告介绍了此问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现状与主要方法概述,并介绍了本课题组在此领域的一些主要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个人简介:

周东华,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青岛)主任、山东科技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曾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国务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 IFAC 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技术过程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委会主任等。

主要研究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运行安全性评估理论等。已主持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10 余项。出版专著 9 部、发表 SCI 论文 290 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部级和全国学会科技一等奖 4项。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后奖、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为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当选 IEEE/ AAIA/ IET/ CAA Fellow。

 

  • 报告四

时  间: 7月22日15:10—16:00

地  点: 会议中心一层贵州厅

报告人: 李少远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题  目: 流程工业系统运行优化与智能决策:关键技术及应用

主持人: 朱群雄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

内容摘要:

流程工业过程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典型行业亟待解决资源能源消耗高,全过程效益低等问题,现有的单元过程控制无法满足质量、能耗/物耗、运行多指标体系下的整体优化需求。本报告聚焦流程工业系统的全局运行优化,研究在跨层/跨域的实时优化、先进控制和操作条件智能决策方面的新方法和技术。所提方法通过多源多域的信息交互、多层级算法的联动、数据/知识与理论方法的融合和升级,实现面向整体行为的多操作条件协同优化,提升复杂工况和动态需求下的适应性和智能决策能力。

个人简介:

李少远,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从事生产过程优化控制、网络化分布式系统的控制与优化、满意优化控制等研究。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部。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计划。研究成果获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2016年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2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会议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Panel Forum)

工业与教育论坛

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及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应对举措

  • 报告

报告人:刘丁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

题   目: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控制及对自动化人才培养的启示

内容摘要:

硅是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9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作在硅单晶上。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是在复杂设备和工艺条件下,通过对宏观参数的优化与控制,实现对晶体材料中包括缺陷类型及分布、杂质含量等微观品质的管控,以满足集成电路芯片制程不断演进的要求。本文从解决大尺寸半导体级硅单晶生长设备与工艺中的关键控制问题出发,着重介绍硅晶体生长过程建模、关键变量检测、工艺实现与控制、品质管控与系统实现等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情况。结合上述研究与工程实践,阐述新时代发展要求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以及需应对的举措。

个人简介

刘丁,西安理工大学教授(二级)、工学博士(西交大1997)、博士生导师 ,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会士,陕西省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全国高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自动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晶体生长设备与系统集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复杂工业系统建模、优化与控制、半导体硅单晶生长成套设备、关键技术、核心工艺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在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重点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以及重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40余项,长期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自动化导论、自动控制理论以及智能控制等课程。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首届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国家精品(规划)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40余项。

 

  • 报告

报告人:孙京海 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题   目:“中国天眼”的建设历程回顾与运行成果简介

内容摘要:

“中国天眼”是我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世界上口径最大、最灵敏的单天线射电天文望远镜。它的主要功能是观测宇宙天体,验证天文学理论,有利于揭开宇宙的奥秘。天眼采用的独特观测原理,开辟了巨型射电望远镜建设的新模式,同时也为工程设计和实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过三代科技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奋斗,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三大自主创新,使望远镜长期保持高效、稳定运行。本报告介绍 “中国天眼”的建设历程与阶段运行成果。

个人简介

孙京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正高级工程师,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测控与数据工程部主任。2005年起师从南仁东开展FAST馈源支撑系统的全过程仿真和关键技术实验验证。2011年进入FAST工程馈源支撑系统全面参与系统建设,期间作为负责人主持开发了FAST望远镜防雷系统、设计馈源支撑电磁屏蔽方案并完成作为关键技术之一的高压电磁兼容滤波器的研制。2015年调入FAST工程测量与控制系统负责望远镜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研发。2016年FAST落成启用后,作为望远镜调试核心组控制专业组长,负责望远镜控制系统的调试使望远镜控制系统达到了全部技术指标。先后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创新集体、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望远镜先进测量和控制技术:主持研发望远镜智能观测管理平台、全天候高精度微波测距系统以及多源融合测量方法等;此外,作为一项长期发展方向,主持发展基于FAST的雷达天文关键技术研究和观测应用,借助FAST的超高灵敏度开辟新的研究内容并服务于国家需求。

  • 报告

报告人:闫建国 董事长(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公司、中电建海上风电工程有限公司)

题   目:无码头漂浮式半潜海上风电机组一体化建设关键技术

内容摘要:

目前漂浮式风机基础建造一般选取岸上组块建造,船坞进行整体组装后下水,随着风机大型化的发展,浮体尺度越来越大,机组重量和高度越来越大,目前的国内的船坞及码头资源已经难以满足漂浮式风机大型化要求,为了实现漂浮式海上风电在国内的大规模化商业运行,本技术抛却固定式码头依托,探索在遮蔽海域或者深水区域完成漂浮式机组上部机组部分的吊装安装作业,另外对于批量化风机基础的建造工艺及运输工艺研究,降低对于建造场地的要求,从而降低该部分的成本,实现低成本批量化的建造运输要求。

个人简介

闫建国,中共党员,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电建海上风电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致力于打造具备海上风电+X全产业链综合服务能力的“集团领军、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企业。

 

  • 报告

报告人:卢君 技术总监(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题   目:国台酒智能酿造创新和实践

内容摘要:

国台坚定不移地按照“秉承传统不泥古、科学创新不离宗”的理念,以智能化酿造提升传统产业,探索酱香型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十余年间历经六次创新迭代升级,完成了从点到面、从局部到系统的集成创新。

个人简介

卢君,男,发酵工程专业博士,正高级工程师,贵州省首批产业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遵义市市管专家,贵州省白酒评酒委员,国家一级品酒师。贵州国台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技术中心主任、国台研究院产业技术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现代酿造技术、质量控制、工业微生物、风味化学、白酒机械化应用方面的研究等。参与建立了中国酒业协会正式批复的“中国酱香型白酒酿造研究院”。主持和参与项省市各级项目10余项、企业内部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51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申请发明专利15件、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团体标准3项、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1件、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1件、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酒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 报告

报告人:付成 副总经理(贵州乌江实验室)

题   目:贵州乌江实验室与贵州企业数字化转型——使命、愿景与模式

内容摘要:

2022年国发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站在全国大局高度,提出支持贵州建设全国重要的“六大工业基地”,即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从全国和贵州发展实践看,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产业数字化的推进方向。贵州作为全国数据中心、大数据高地,可以也应当在产业数字化中作出全国表率;乌江实验室作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要在推动贵州省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应有贡献。本报告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点介绍贵州省产业情况、乌江实验室运营模式、贵州省工业技术需求特别企业数字化需求典型案例,以兹推动中国自动化学会及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参与到贵州省经济发展、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来。

个人简介

贵州乌江实验室是依托清华大学资源成立的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按照“公司+联盟”体系组建,由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贵州乌江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创新联盟4个板块组成,贵州乌江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为执行主体,由贵州省大一型(相当于正厅级)国企黔晟国资公司控股管理。2022年7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明确提出“清华大学支持贵州省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乌江实验室,将其打造成为支撑贵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的重要基地”。2023年1月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3年重点工作之一“加快建设乌江实验室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由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指导。

付成,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清华大学贵州校友会副秘书长。2014年至2019年期间,先后在贵州省织金县三甲街道、毕节市委统战部、中央统战部、织金县委办、大方县水务局、贵州省委组织部等单位工作,2019年辞去公职,先担任房开项目总,后创立或参投了贵州傅里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贵州鸿运成汽车有限公司等,拥有较丰富的政府、投资、项目、团队管理经验,于2023年1月加盟参与乌江实验室的组建工作。

 

  • 报告

报告人:薄翠梅  教授(南京工业大学)

题   目:学科交叉促进化工安全生产智能化创新实践

内容摘要:

随着化工生产过程连续化、装置集成化、产品精细化,危化品生命周期存在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如何提升化工过程本质安全化及其主动防御能力成为亟待解决难题。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传统化工生产模式正在向云-边-端协同的互联化工发展,迫切需要多学科协同创新理念,通过5T深度融合技术,分别从危化品生产过程单元装置本质安全(点)、生产线控制系统一体化安全(线)、安全生产智慧监管与应急决策(面)三个层面开展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及智能装备开发,探索高等院校为核心的工业APP开发生态,构建“科产教” 人才培养互联化工实验平台,保障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个人简介

薄翠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副院长、“工业互联网+危化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绿色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等。从事复杂化工过程建模与安全生产智能化教研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项目15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8)、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8)、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1/8)等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

第3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征文通知

第3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征文通知

中国过程控制会议(CPCC)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性系列学术年会,其宗旨是为海内外过程控制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研讨和报告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以推动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第34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定于2023年7月21-23日在秀美西南、气候宜人的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会议由贵州大学承办,贵州省自动化学会、贵州理工学院、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公司、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控制工程》编辑部协办。大会诚挚邀请海内外同行投稿并参加大会,共同交流学术成果。

投稿论文应是未在正式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过的中英文稿件。CPCC 2023录用的论文出版论文集(电子版),并在中国期刊网上公开发表论文摘要,便于同行交流与引用。会议设立张钟俊院士优秀论文奖、优秀学生论文奖及优秀张贴论文奖等。CPCC欢迎广大同行对于已经发表或者新的阶段性成果进行摘要投稿,到会参加交流,但不进入会议评奖论文。

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将邀请著名过程控制学者做大会报告、主旨报告等,并邀请过程控制界一批杰出的青年才俊进行主题研讨。会议将搭建高规格过程控制的学术交流平台,涵盖多方主题,紧扣热点方向,热忱欢迎广大同行学者投稿参会交流。

征文主题:数据驱动,AI赋能

征文范围:会议征集各类先进过程控制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及在各类工程领域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

投稿要求:论文采用网上投稿,登录http://2023.cn-tcpc.org/投稿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论文收录:

投稿论文应是未在正式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过的中英文稿件。CPCC 2023录用的论文会前先行出版论文集电子版,并在中国期刊网上公开发表论文摘要,便于同行交流与引用。在会议上宣读或张贴过的论文经修改完善,优秀论文可被推荐至《Int. J. System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化工学报》、《控制工程》等相关杂志。